首页 资讯

淡若清风

发布时间:2023-05-08 21:05:08来源:阳光网—阳光报

我的《坚守》一文在《都市头条》发出后,著名诗人远村老师让我多去和主人公刘耀华先生交流。他说这位老人的一生抉择具有代表性。鼓励我抓紧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,写个十来八万字的单行本,讲好耀华的故事,弘扬传统文化和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,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

昨天,我和妻子去耀华家送点老家的红薯,进门见他面色红润,精神饱满,乐呵呵地站着迎接我们,让座,上果盘,沏茶,拉家常。他和以往一样,诙谐幽默,故事、笑话一个接着一个。谁能看出,我这老挑担(连襟)是一个快上九十岁的老人呢。

他说自己手机屏幕这几天像跟上鬼一样,你竖它横,你横它竖,整得他心烦。大概老年人都一样,使用手机多多少少常有些技术性障碍。这老先生不知道自己无意中触摸到手机自动旋转的快捷键。我两秒钟就给他关闭了自动旋转功能,却故弄玄虚地对着手机吹了一口气,说:“以后乖乖的,再不要欺负老年人了。”他接过手机试了试,笑着说:“咋把这个小鬼给我送走了”。


(资料图片)

他给我说,上次我把《坚守》这篇文章写好了,但把他写得太过了,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好。我随口问,哪句话哪件事是假的,他说那倒没有。

拉话中知道,他前一段时间去理发,理好后人家手机扫码收费,他不会,于是拿出100元现金,店家恰好也没零钱可找。老板说:“你是我见过最高寿健康的老人,给店里带来了喜气。帅老头,你是本店今天的形象大使,给你免费了,以后常来。”他怎么可能就这样离开呢?别说再来了,连忙打电话让儿子过来处理这事,儿子说自己离得很远,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,让老板加微信转账。

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认真,现在的人都不在乎那十来八块钱上了,人家要免费你咋就不行呢?他说那万万不可,不是钱多少的事,那是咱占人家的便宜。我就知道他会这么说,从针尖大小的事情上都能看来他的三观。

我们给他讲现在微信支付的好处,毛毛分分都能支能收 ,不存在找钱的问题,也就不存在谁占谁的便宜。妻子给老姐夫手把手教微信收支的方法,他很快就入门了,说就怕自己这烂脑子记不住哩。大姐说他微信红包里有钱,让他以后试着用。他说自己一个人出去的情况很少,一般都是儿子带他出门,我们两口子说他们真是有福之人。正巧他儿子儿媳逛商场,给他发来了视频,指着一件衣服问他看上不,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制止了。他离开客厅,从卧室的柜子里抱出来几抱新衣服,撂了一沙发,说:“你看这些孩子,就爱乱花钱,有这么多衣服还敢买?”确实,有几件连吊牌都没拆。人老还小,他像个老小孩一样给我们试穿了几件,确实都很合适,但他给我们说最满意的不是这些新衣服。大姐赶紧抢过话茬说,他最喜欢的是一件春秋外套,让我们猜他穿了多少个年头了。天呀,22年!

我不由地对这件衣服好奇起来,它会是啥奢侈品呢?大姐拿出一件蓝色加绒外套,有些地方颜色旧的已经泛白。大姐说,这是儿子97年上中学时候买的,穿了几年后退下来的。他爸一穿就是20多年,再哪一件都不如这件衣服好了。我明白,他是带着感情去穿的,儿子穿过,穿上既温存又踏实。

此时,耀华还有点小生气地数落着孩子们:“这么多衣服,根本穿不完,我把这些憨娃娃家,就知道买买买……”

他比我们大许多,妻子是在听他的故事中长大的。我们结婚后,每次见面,都能听到他讲的故事和经历过的世事。我自然成了他故事的“二道贩子”。妻子问他今天给我们讲什么,他信手拈来一个七毛钱故事!

他说,老大退休后回到西安,住在省委干休所,一次散步走在兴庆公园南门,看见地摊上一个小工艺品很喜欢,谈好价钱后,掏钱时却发现拿的钱不够,少七毛,就放下东西,准备第二天再来买。商贩说:“降价给你,拿走吧。”大哥说:“刚才说好了价钱,那怎么能行呢?”在大哥的执拗下,商贩说:“那你明天把剩下的钱拿来就行了。”大哥说:“你又不认识我呀!”商贩说:“看你也不是个骗人的人。”第二天,雨下个不停,他几次要去送那七毛钱,老大嫂让他再等等,等雨小点了再去,最后他担心商贩走了,打着伞冒雨前去,把七毛钱送到了商贩手里。商贩接住钱就要问大哥是什么身份,硬要送一件一模一样的小工艺品。大哥坚决不要就离开了,走远后,回头看见商贩还不时地朝他看。

我问他,大哥为什么这么做,降价就降价呗,一个地摊货不会太贵,商贩肯定也不赔,有什么不行的?他说他也问过,大哥直接给他讲了另外两件事回答了他。

大哥的一个老上级,在几个省当过一把手,可自己几个孩子的工作连一个都没解决,一辈子没有占国家的一分钱便宜,更别说个人的了。

耀华说,这些事听起来已经过时,但彰显了那代人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公仆情怀。

看着慈眉善目,文人风骨的耀华老先生,精神矍铄,豁达乐观,过得简单、质朴、刚正、快乐。我突然想起一句,不知道谁给他量身打造的格言:“身正似青松,神淡若清风”。(文/望京)  作者简介:望京,陕西延川人,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,现就职于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。近年来有散文见于报刊和新媒体。《家属》,《村医高志亮》等散文反响很大,读者点击量过百万,被多家媒体转载。 

编辑:李诚

上一篇 下一篇
推荐阅读 more